1956年全国推行简化太极拳的由来
来源:bbin宝盈集团平台首页    发布时间:2025-04-13 03:24:20

  1954年,国家体委对武术工作制定了“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的方针,成立了武术研究室。决定从太极拳着手,编订统一规范的武术教材,为普及开展武术活动创造条件。为此,国家体委邀请吴图南、陈发科、高瑞周、田镇峰、李天骥、唐豪等太极拳名家共同商讨,制定了精简太极拳初稿,其内容由各流派太极拳的代表性动作组成。初稿公布后,普遍反映内容不够简明,广泛普及比较困难。

  1955年,国家体委武术处毛伯浩、李天骥、唐豪、吴高明等专家再次研究,决定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广泛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按着简练明确、易学易练的原则,删减了一些繁难招式,选取了24个基础动作,精心编排了一套简化太极拳,目的是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轻松地学习并掌握太极拳,通过日常练习就能够体验到太极拳的益处,取得强身健体的效果。

  遵循上述方案,经过反复修订,终于产生了新中国第一部由国家体育主管部门编审的统一武术教材——简化太极拳,由于其全套共有24个动作,故又称24式简化太极拳。

  这套24式简化太极拳保留了阴阳调和、内外兼修、连绵不断等传统功法的精髓,但大幅度的降低了学习和训练的难度,使得普通民众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够轻松入门、快速上手。

  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当直隶广平府人(今河北永年)杨露禅(1799—1872年)学成一身好武艺,走出河南温县陈家沟时,已经是四十岁出头的中年人了。在那个时代,既不苦读圣贤书求取功名,也不耕田经商养家糊口,在旁人眼里,他年过不惑似乎一事无成,仅仅是个醉心太极拳的痴汉罢了。

  谁又能想到,仅仅数年之后,正是这个貌似不起眼的乡下汉子将隐匿于民间门派之内代代秘传的太极拳带到了繁华帝京;若干年后,轻灵沉稳、刚柔相济又能够适合不同人群、便于习练的杨式太极拳渐成一家,传人弟子散布于大江南北。

  起初,艺成归来的杨露禅在老家以教拳为业,因为拳术精妙,与人较量时未曾逢过对手,很快便名动乡里,后来进京有说是经人引荐,有说是比武伤人为避祸而走,无论具体是何缘故,正是这关键一步将太极拳带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和人群。

  来到京城,盘桓日久,杨露禅收徒教拳,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弟子。那一年,阴差阳错之下,又结识了同样醉心于武学的端王府总管王兰亭,将其收为门下,倾囊相授。

  王兰亭后来在写于同治十三年正月的一篇序言里回忆了那段拜师的经历:“同治乙丑(1865年),三月既望,余以十二连拳周岳图(心意拳的一个分支)玩视不已,适逢窗友富仲权来顾,论诸家拳技,且言太极拳百战百胜,较在诸技之上,大略言其一二,戊辰岁,余随宫秀翁督直隶,捻逆扑窜保阳,仲权兄奉差侦查军情,到省吾面时,复言太极拳之奥妙,拳理真切,其味无穷。余遂由羡慕而发奋,径至东都门,拜在杨露禅先生门下,授教七载,荷蒙恩师循循善诱,将太极真传,尽授余焉。”其中提及的好友富仲权应是清军中地位不低的军官,当时学拳于杨露禅。

  正是在王兰亭的引荐之下,杨露禅进入端王府授拳。端王即端郡王载漪,是道光帝旻宁之孙、光绪帝的堂兄弟,自幼好武,掌管过由八旗子弟组成的神机营。藉由王府,杨露禅将太极拳传向京城权贵乃至八旗军营,弟子门人众多,追随习练者甚众。其中,除了班侯、健侯等杨氏子弟外,亦不乏富周、王兰亭、万春、凌山、全佑等天赋出众而得其真传者。同时,杨露禅也发现,资质平平的人还是大多数,特别是一些养尊处优、散漫惯了的八旗子弟,体质羸弱,又吃不了苦,让他们下经年苦功练成绝世之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人师者讲究个因材施教,并不是每个学拳的人都能悟到高妙真谛、学到精深功法,那么能够学得一些磨炼筋骨、强身健体的技能也是极好的。

  于是,考虑到大部分人的身体条件和保健需求,杨露禅将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一些复杂高难的动作进行了改动,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为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者缩小动作幅度,降低难度,使得拳架姿势变得较为简单,动作也柔缓,既便于学习,又能达到强身健体之功效。就这样不断加以改进,逐渐形成了一种拳式,号称“太极小架子”。后来,又经其子班侯、健侯,其孙澄甫等人的打磨调整、完善改编,最终定型为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拳法姿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轻沉兼有。此拳一出,深受欢迎,在京津一带迅速传开,学者日众,并随着门人弟子的传播散布于全国各地,并衍生出众多分支流派,对后世影响巨大。1936年,中国第一支国家武术队远赴德国,在柏林奥运会期间表演了太极、少林拳、剑术以及对练等武术套路,为中国武术迈出了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可以说,太极拳得以走出门派初步流行于大众之中,与杨露禅简化拳术练习方法的开创之举密不可分。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刚刚从战争和苦难中走出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建设当中,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也正是在这一段时期艰难起步。

  面对当时国民体质羸弱、运动水平低下、专业人才匮乏、体育场馆凋敝、国家没有产生过一名世界冠军的真实的情况,党和国家领导人迅速把发展体育事业摆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不到20天就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商议新中国体育发展事宜,提出了“为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发展体育”的工作方针。1952年6月10日,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方向。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1954年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领导全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任命贺龙为主任,蔡廷锴为副主任,荣高棠为秘书长。

  新中国体育事业由此翻开新的篇章。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成为改善人民健康情况和增强人民体质的有效方法。国家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运动,彻底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改变中国人民精神面貌,提高人民群众体质和生活质量,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袖,主席很看重体育运动。早在1917年,他曾经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认为只有开展体育、积极锻炼,才是健身之道、富国之道、强民之道。他始终将增强人民体质当作关系国家民族盛衰兴亡的大事,结合实际、脚踏实地、不遗余力地去推行适合的体育运动,战争年代紧密结合军事训练在根据地广泛开展射击、刺杀、跑步、跳高、跳远等运动项目,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提倡全国人民积极开展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等体育运动,以形成人人愿参与、人人能参与的全民体育健身局面。

  很快,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广播体操、工间操等一些方便易行又有利于增强体质的运动形式、竞赛项目等在全国各地顺利推广起来,乡村、城镇、学校、工厂,处处可见,由于兼顾了适用性和趣味性,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健体魄功能的传统武术在国家层面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群众基础比较深厚的太极拳更是首当其冲。

  1953年11月,“为了研究和整理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以便于逐步地提倡和推广,使之成为广大群众所爱好的体育项目”,国家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包括太极拳、太极推手、太极剑在内的七十余种传统武术徒手、对练项目及名目繁多的武术器械项目,作为这次大会的主要表演内容竞相争艳。其中,“大力神霸州李”李茂春的长女、“武林女杰”李文贞演练的太极十三剑和飞虎拳,荣获了特别奖。

  这次盛会期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体委主任的贺龙在接见记者时对武术工作作了重要讲话。贺龙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之一,也是一位武术高手,虽出身贫苦,而家族有习武的传统,爷爷贺良仕是武庠生,父亲贺士道武艺高强。贺龙自幼习文练武,凭一身好功夫和过人的胆识,两把菜刀拉起革命队伍,走上革命道路。

  战争年代,贺龙便在部队中倡导习武,建国后担任国家体委主任,更是十分注重弘扬传统武术。他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是一个非常好的健身运动,包含着很深的武术文化,且老幼皆宜,在中国发展武术这项运动,是非常必须的,是有群众基础的。他指出,民间流传的武术套路很多,如一座宝山。我们应该做的是要探明情况发掘出来,花力气淘洗、整理,剔除违反科学的东西,打开人们的眼界,还复它固有的健康形体,使它符合科学原理,让人们更易于掌握,收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并且在现有的基础上开拓新境界,博采众长,继续提高。

  贺龙提出的“发展、整理、提高、推广”的方针,对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传统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增强人民体质,贺龙把向大众普及武术作为重点,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是把繁复难练的传统武术简化,变成普通民众都容易学习和掌握的体育运动。在他的主张下,由国家体委主导,对太极拳、长拳等武术套路进行简化编创、学习推广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了。而在这两个武术套路中,贺龙比较看重的是简化太极拳,他认为太极拳有明显的健身效果,并且简单易学。

  于是,国家体委先是邀请了吴图南、陈发科、高瑞周、田镇峰、李天骥、唐豪等一批太极拳名家,商讨制定出一份简化太极拳的初稿,由太极拳各流派的代表性动作组成。但是初稿出台后反响不佳,大家一致认为其内容仍然不够简明,推广起来比较困难。

  1955年,国家体委组织毛伯浩、李天骥、唐豪、吴高明等专家再次进行研讨,决定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以流传面最广、适应性较强的杨式太极拳为动作素材,从原套路中汲取典型动作,删繁就简,由浅入深,重新编排了24个不同的姿势,既保留太极拳的传统风貌,又突出太极拳的群众性和健身性,编创成简练、明确、规范、易学、易练、易记的24式简化太极拳,反复修订形成新中国第一部由国家体育主管部门编审的统一武术教材。

  李天骥(1914—1996年),是参与太极拳简化工作的那批武术专家之一。他是河北省安新县人,自幼随父李玉琳习武,并受到孙禄堂(孙式太极拳创始人,曾从学于武式太极拳传人郝为真;李玉琳也是孙禄堂的弟子,1929年参加过杨澄甫先生创编的“杨式81式太极拳”的修订工作)等武林前辈指导,得其亲授真传,精通少林拳、形意拳、太极拳、推手、武当剑等,解放前曾在哈尔滨、沈阳等地协助其父创办太极拳研究社,为东北地区太极拳发展做了开拓性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李天骥受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武术讲师,在1953年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任裁判,1955年调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室,从事武术研究和整理工作。他的太极拳造诣颇深,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端庄、圆活、舒展、流畅的拳术风格,为武术界所赞赏,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曾于1959年在周总理提示下,受国家体委派遣,向日本著名政治家松村谦三、古井喜实传授太极拳,之后三次以专家身份赴日讲学传艺,推动了太极拳在日本的开展,被日本太极拳界誉为“日本太极拳之父”。

  1955年末至1956年初,在贺龙主任的提倡下,国家体委组织专家成立编写组,本着大众健身、易学易练、便于推广的原则,在流传广泛、群众熟悉的杨式太极拳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由李天骥具体负责并执笔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武术教材——《简化太极拳》。

  那个时候,条件有限,编教材涉及的文字、拍照、画图、描线等等都需要手工操作,但大家的工作热情很高,尤其是李天骥,非常认真负责,一遍遍打腹稿、比动作、试效果,又经过多次集体讨论,反复打磨修改才定稿。就这样,大家苦干三个月,终于完成了《简化太极拳》的编写,其中图、文皆由李天骥示范和撰写,1955年底全部交稿,1956年正式发布。

  因整体套路共有24个动作,后来人们称之为“24式太极拳”,包括:起式、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右揽雀尾、单鞭、云手、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等。

  这套太极拳编排得很严谨,采用杨澄甫的架子,充分汲取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精华,涵盖了掤、捋、挤、按、肘、挒、採、靠等八种太极劲,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之功法,以及内外开合屈伸吞吐出入等技法,简化的只是动作,而不是太极真意,只要用心习练,不但可以强身健体,也不乏可能由浅入深、一窥门庭,循着术、功、道的修炼次第,悟得太极线式,动作精炼,便于学习,便于记忆,大幅度的降低了学习门槛,打一遍下来花费时间不多,也不需要占用很大的场地,随时随地可练。简化太极拳的便利性拓展了太极拳逐步发展的空间,对于后来太极拳的广泛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太极拳运动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革新。

  随后,在贺龙主任及国家体委的要求下,全国各级体委迅速行动起来,开始组织落实全民推广,先是集中培训一批简化太极拳的学习骨干,再让他们回到各自单位,教本单位干部职员习练。国家还出钱,把简化太极拳的套路印成图画,分发到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张贴在各单位的通知板、告示牌上,还有街道明显处,方便广大群众随时观看、对照练习。

  1959年,由国家体委组织,八一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拍摄了一部影片《简化太极拳》,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太极拳电影教学纪录片。影片中,被誉为太极五虎之一的李经梧示范了拳架。李经梧出生于1912年,祖籍山东掖县(今莱州),少学弥宗拳,又辗转拜多位武术名师学艺,在各式太极拳术、理论、推手等方面登堂入室、尽得精奥,于1956年参加北京市武术比赛获太极拳第一名,1959年曾任第一届全运会北京市武术队太极拳教练,之后多年专职从事武术教学工作,为普及太极拳、培养相关师资和运动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擅长吴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兼采孙式、杨式劲法及心意六合拳内功,融会贯通,造诣极高,其门人弟子遍布海内外,堪称一代太极宗师,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太极拳代表人物。由他演示的这部教学片《简化太极拳》至今仍有视频在网上流传,影响深远。

  就这样,这套动作规范、标准统一、内容精炼、简便易学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面世后,很快受到各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全国城乡出现了普及太极拳的热潮,并且绵延至今,热度不衰。1980年,仅北京一地就建立了140多处太极拳辅导站,举办过800多期太极拳训练班,主要传授简化太极拳,参加活动者达4万人次以上。简化太极拳的书籍、挂图多次再版,发行量数以百万计,教学片被广泛放映,为初学者入门提供了指南,为太极拳的进一步普及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正是在国家积极提倡、全民热情高涨的浓厚氛围下,许多人学会了简化太极拳,坚持日常练习,借以活动筋骨,取得了强身健体的预期效果。

  在此基础上,贺龙提出,再进一步把其他一些武术套路,包括带器械的,进行简化,使之更好地普及到民众中去。按此意见,国家体委继续抓了太极剑、通臂拳等的简化和普及工作。到1979年已经编制完成了32式太极剑,并且同样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吸取其他各式太极拳之长,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作为24式的继续和提高,增加了技术内容,加大了难度和运动量,形成了舒展圆活、均衡发展、生动简练的拳路风格。

  就此,太极拳走上了广泛传播、持续发展的轨道。尽管也经历了种种困难,但普及的种子已经随着简化太极拳的推广在民间散播,生发出蓬勃的生命力,逐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1982年,北京大学成立武术学会,设立太极拳分会,这是我国高等院校第一个太极拳组织。此后,全国100多所高校先后成立了太极拳组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校学生太极拳爱好者。

  1983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5000名来自社会各界的太极拳爱好者聚集上海人民广场,共同表演了太极拳。

  1986年,国家体委将太极拳、剑、推手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并决定每年举行一次比赛。

  1994年,国家体委提出“全民健身计划”,使太极拳这一科学的健身方法进一步受到重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批的社会团体、群众性组织更加积极地开展各类太极拳学习交流活动,包括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太极拳运动迎来了规模空前的发展。

  自24式简化太极拳推出后,古老的太极拳便加速迈入了现代社会,以独特魅力吸引了愈来愈普遍的人群加入习练。它动作优美、圆活均衡、和缓放松、刚柔相济,要求习练者静心用意,配合自然呼吸,于虚实、快慢、开合、屈伸之间舒展筋骨、活跃四肢。它易学易记、老幼咸宜,人人都可以上手,多练练对身体就会有好处,实际做到了进入百姓生活,真正发挥了全民健身的功能,极大拓展了太极拳在新时代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太极拳的广泛普及。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微信号

点击复制微信号

bbin宝盈集团平台首页